首页>新闻中心>

    多家公司站台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将接力新能源?乾坤未定

    2022年8月11日,小米集团召开雷军年度演讲暨新品发布会,除了小米MIX Fold 2折叠手机、Redmi K50至尊版、小米 Watch S1 Pro等重磅数码产品,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也正式亮相。

      小米首款人形仿生机器人亮相

      据小米对外公布的资料显示,该机器人有21个自由度(又称“运动执行单元”),可识别6类45种人类语义情绪,外加85种环境声音,能实现各自由度0.5ms级别的实时响应,可充分模拟人的各项动作。

      CyberOne是继去年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后的新成员。在小米机器人家族内部,CyberOne昵称为“铁大”,它高1.77米,重52kg,具有高情商、可感知人类情绪,视觉敏锐、可对真实世界三维虚拟重建。CyberOne“小脑”发达、可实现双足运动姿态平衡,四肢强健、动力峰值扭矩300Nm(Nm为扭矩单位)等领先技术能力,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机器人.jpg

      相比之前的Cyberdog,人形仿生机器人的研发难度被认为是智能机器领域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最大的挑战。CyberOne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自主研发的Mi-Sense深度视觉模组,结合AI算法,使其具有完整的三维空间感知能力,更能够实现人物身份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功能,雷军在发布会上说“不仅看得到也能看得懂”。

      CyberOne以人工智能为内核,以标准人形为载体,是小米对未来科技生态的一次探索,也是多元融合技术体系的新成果。

      雷军表示,人形机器人CyberOne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小米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CyberOne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技能。小米在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包括软件、硬件和算法创新,其成本在每台60万元到70万元之间,目前还不能实现量产。

      在演讲尾声,铁大在万众瞩目中登场,为雷军献上一朵红色的非洲菊,并和他自拍。自拍结束后,雷军问铁大“你觉得照片怎么样?”铁大回答:“不错,可以发生图。”整场演讲中,铁大的“存在感”仅次于雷军本人。

      多家公司站台人形机器人

      在小米之前,特斯拉CEO(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宣布将于8月30日推出自研打造名为Optimus(擎天柱)的人形机器人。这是马斯克继特斯拉(TSLA.US)、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之后,在公开场合为自家产品第三次站台。

      尽管Optimus原型机尚未登场,但只靠几张对外公布的新图片,从今年6月被公布至今,A股市场的机器人指数(Wind,万得)两个月内上涨了32.07%,不少上市公司股价上涨超过200%。

      在铁大正式亮相的一周前,马斯克还在特斯拉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发布了Optimus的新图片。马斯克曾多次表达对仿生人形机器人的重视,甚至直言“Optimus机器人将比汽车更有价值”。

      Optimus四肢包含40个左右的机电执行器,能够通过力反馈感应系统来实现平稳和敏捷双脚行走。此外,在今年年初,马斯克接受机器人科学家弗雷德曼提问时还表示,Optimus将拥有“自己的个性”。

      CyberOne和Optimus都“更像人类”,他们都拥有可以表达情感情绪的脸部屏,在身高体重上,也和人类非常相似——CyberOne高1.77米,重52kg ;Optimus身高大约1.73米,体重约56.7千克。

    机器人.jpg

      与此同时,8月8日,腾讯发布第二代四足机器人“Max”。该机器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对于复杂地形可以精确走位通行,包括单桩跳跃、双轮站立、双足起立、空翻下桩等高难度动作。

      另外,小鹏的机器马(小白龙)。除了可以骑,小白龙还拥有触觉感知,能够表达情绪,并且和人类沟通。

      去年6月,现代汽车集团收购全球最大的仿生机器人之一波士顿动力,拥有了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

      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是什么?

      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其命名就已将将其解释得十分清晰明了了。即仿照人类身高制作的人形机器人,同时在机能上尽量贴近人类本身,并能够根据人类发出的指令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此类机器人能够不断地进行学习,丰富本身的机能。不难看出,所谓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其实就是“钢铁人类”。

      既然是仿照人类制成,其在制作工艺上的难度可见一斑。毕竟就现在来看,人类对自身身体构造的了解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制成人形机器人时自然有着不小的困难。

      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大多为工业机器人,其制作目的单一,专注于单一功能,整体制作难度并不高。只要输入设定的程序,其就能够根据指令完成任务,且并不具备学习功能,这一类机器人大多为工业机器人。当然,目前也有不少机器人能够通过AI进行学习,丰富机能,但是总体学习程度并不高。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而人形仿生机器人则是机器人领域公认的终极目标。相比于以机械能力见长的工业机器人,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难点在于尽可能模拟人在各类场景下“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过程。在对仿生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新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大脑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想法。而这一点,要想复刻到机器人之上,其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从目前的AI技术来看,让机器人执行制定好的程序并不困难。但是要让机器人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行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暂时不可能。

      同时,人类的四肢乃至于手指都有着超高的灵活度,而这对于使用机械打造的机器人来说,是远远不可及的存在。总的来看,就是人类自身有着极高的上限,而这对于机器人来说要想完全仿造有着不小的难度。

      根据雷军披露的数据,小米的全尺寸仿生机器人造价高达六七十万,这也向公众透露了一点,人形机器人的制作成本极高。无论是研发、制作还是投入市场,都需要花费巨额的资金。最重要的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并不成熟,即便是研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很难直接投入市场使用。相当于这是一个无底洞,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但是没有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将这个洞填满。这也就导致了不少企业以及资本不愿意涉足人形机器人的研发。

      同时,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并不清楚。生产出来之后能否获得市场认可依旧是一个问号,更怕的是生产出来之后遭到社会的抵制,那这之中损耗的资金都将付之东流。不清晰的市场前景也在阻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机器人领域市场发展

      事实上,小米的机器人业务此前已经透露了风声,今年6月份,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经营范围新增包含“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销售”。根据波士顿咨询数据,预计到203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最高将达到2600亿美元,十倍于2020年的250亿美元。其中,服务机器人将独占65%。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支撑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同比增长67.9%;服务机器人产量达921.4万台,同比增长48.9%,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而人形仿生机器人则是机器人领域公认的终极目标。相比于以机械能力见长的工业机器人,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难点在于尽可能模拟人在各类场景下“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过程。在对仿生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新技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

      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其机器人技术不断完善优化,仿生类机器人(包括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尚需时日,但相关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加工生产有望迎行业机会受益,从产业链来看,以芯片、电机、减速器、传感器、视觉等为首要突破点。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还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市场增量潜力巨大,产品形态创新和商业化探索仍有非常大的空间,也需要更多从业者共同努力,一起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

      机器人接力新能源?

      从4月底整体市场开始反弹开始,工业机器人指数(803220.EI)从6月开始走出向上的独立行情,截止8月11日,区间上涨达到15.77%,同区间上证指数上涨2.99%,板块跑赢大盘超过12%;申万行业分类的机器人指数(850781.SWI)6月后区间上涨一度超过40%,表现亮眼。

      其中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002747.SZ)在同区间内股价翻倍,6月至7月两个月时间,区间涨幅近70%。同时埃斯顿也成为7月份被调研次数和家数最多的个股,合计被调研次数达21次,被473家机构“光顾”。

      另外一家机器人产业链头部上市公司,“国内工控行业龙头”的汇川技术(300124.SZ)是6月份接待机构调研总数最多的企业,高达579家,红杉资本、汇添富基金、睿远基金、摩根士丹利和淡马锡等国内外头部机构都参与了调研,也是唯一获得百家公募调研的企业,私募及外资对汇川的关注度仅次于埃斯顿。

    机器人.jpg

      还有一家主营巡检机器人的上市公司亿嘉和(603666.SH)在6月份接受机构调研数环比增长近11倍,据公司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披露,6月30日有394家机构单位集中调研,7月1日接受117家机构调研,两天接待超500家机构。

      国内机器人领域“乾坤未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6.6万台,2015-2021年CAGR达49%,2022年6月产量4.6万台,同比增长2.5%,虽然终结了4、5月的负增长,但整体来看增速并不高。

      而且盘点目前国内机器人板块上市公司来看,市值小、估值高、盈利能力较弱是当前普遍现状。

      因此国产机器人“乾坤未定”,真正的行业龙头企业尚未出现。

      下表是申万行业三级分类的机器人行业,按照机器人业务纯度,并未将汇川技术、科沃斯等纳入。

      从上表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的机器人行业总体体量较小,百亿市值以下的占七成以上,有14家,200亿以上仅有两家埃斯顿和绿的谐波(688017.SH),其中绿的谐波也仅是机器人减速器的零件研发生产厂商。

      行业平均PE(TTM)达到了76倍,剔除负值,可以达到94倍之多;对比美股上市的瑞士机器人巨头阿西布朗勃法瑞(ABB)2021年4765亿人民币的市值和最高42倍的PE(TTM),历史和最新的PE(TTM)也没有超高30倍;日本的两家世界级头部机器人上市公司安川(Yaskawa Electric Corp.6506)和发那科(发那科公司.6954)的PE(TTM)也不超过30倍,分别为29.6倍和27.9倍,即使目前市值最小的德国库卡PE(TTM)较高达到66.1倍,但也不及国内平均估值。

      可见,国内机器人上市公司不仅存在略高估的情况,行业目前还处于总体收入规模较低的阶段。上表可见,2021年国内细分的机器人行业平均收入仅15亿,全年平均归母净利润不到1亿元,归母净利率仅7%;而ABB在2021年收入可以达到1929.67亿,归母净利303亿,归母净利率达到16%。

      只能说国内机器人尚处于早期阶段,但资本市场的估值已经上天了。